僧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刺果番荔枝是什么(番荔枝是如何在全球传播的?)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6 09:08:55    
引言

番荔枝(Annona squamosa Linn.),又称释迦果、佛头果或番梨等,英文名为Sugar-apple或Sweetsop,是一种原产于热带美洲的水果。番荔枝的果实香气浓郁,呈乳白色或奶黄色,口感柔滑,多汁且味甜,富含维生素。

番荔枝最早由印第安人驯化、栽培和利用。随后,它通过西班牙人的介绍传播到欧洲,并逐渐引入到美洲各地、东南亚、中亚、非洲和大洋洲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进行本地驯化、杂交和商业化种植。

番荔枝在中国的台湾、福建闽南和广东潮汕等地也有悠久的种植历史,但知名度并不高。近年来,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营养理念的普及,番荔枝凭借其独特的营养和药用价值,逐渐成为国内市场上受欢迎的健康水果之一。

国内学界对番荔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果树引种、育种或品种选育等技术方面,而对番荔枝在全球的传播和影响历史缺乏专门的论述。

番荔枝的种属、命名及分类

番荔枝属于番荔枝科(Annonaceae)番荔枝属(Annona Linnaeus)的植物果实。Annona一词源于拉丁语的"anon"(每年孕育),指该属中各物种的结果规律。根据《中国植物志》英文版(Flora of China)的统计,番荔枝属共有百余种植物,原产于热带美洲。

常见的热带美洲原生品种有番荔枝、毛叶番荔枝(也称秘鲁或冷子番荔枝,A. cherimolia Miller)、牛心番荔枝(A. reticulata Linn.)、刺果番荔枝(A. muricata Linn.)、山地番荔枝(A. montana Macfadyen)、异叶番荔枝(A. diversifolia Safford)和圆滑番荔枝(A. glabra Linn.)等七种。在中国的华南地区,这七个品种均已引种。

自20世纪以来,受市场需求和品种选育的影响,许多国家和地区致力于培育品质优良的番荔枝杂交种。1908年,美国育种专家韦斯特(P.J. Wester)在迈阿密的美国农业部亚热带实验室首次将番荔枝和毛叶番荔枝进行了杂交。

经过一系列的杂交实验,培育出了具有极高商业价值的优良杂交种番荔枝,名为阿蒂莫耶(Atemoya)。澳大利亚、以色列、埃及等国家在此基础上相继培育出了许多新的栽培种,如非洲骄傲(African Pride)和吉夫纳(Geffner)等。在中国的福建闽南和台湾地区,这个品种因其甜度高,具有凤梨香气,被广泛称为"凤梨释迦"。

番荔枝的早期使用与传播

番荔枝是番荔枝属中全球范围内种植最广泛的品种之一,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据专家推测,番荔枝与其他番荔枝属的品种一样起源于热带美洲。瑞士植物学家德空多尔在1832年的著作中就提到了番荔枝是美洲原产的。

番荔枝在早期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除了作为美味水果直接食用外,番荔枝在传统医学中也有多种用途。果树的叶子经过捣碎后可制成药膏,用于外用敷料治疗肿胀,浸制成药液后可治疗一些皮肤病和预防失眠等。

在果实未成熟之前,其含有丰富的鞣质,对痢疾和腹泻有一定的疗效。番荔枝的种子具有一定的毒性,在碾磨后通常被用作杀虫剂,对治疗头虱有一定疗效。在地理大发现之前的15世纪末,番荔枝已经在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北部的热带地区广泛分布。

有考古发现表明,番荔枝种子遗迹在厄瓜多尔、秘鲁中部和北部沿海地区、智利、巴西以及中美洲山区等地都有发现。例如,在秘鲁北部沿海地区发现的番荔枝种子遗迹经过科学检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年至公元700年左右的印第安莫希文化时期。

在秘鲁昌昌遗址博物馆中还保存有一只具有印加奇穆时期(约公元1100年至1470年)文化风格的番荔枝形状的陶罐。这些发现表明番荔枝在古代美洲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文化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番荔枝随着人类的传播和种植活动,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并成为当地重要的水果之一。

欧洲人的认识、记录与全球传播

当西班牙人到达美洲时,新大陆的动植物引起了许多航海家、地理学家和动植物学家的关注。他们对新物种进行了描述和辨别,并主要关注其药用效果。这些探险家和学者记录了许多关于美洲本土植物种植和使用的描述,为了解当时美洲的各个社会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民族和民俗史信息。

番荔枝作为热带美洲的原生植物,在各个印第安部落的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并得到了相应的记载。最早向欧洲人介绍番荔枝的是西班牙史学家费·德·奥维多他在1526年出版的著作《西印度群岛自然史概要》的第63章中描述了番荔枝的外观和特点,并附上了一幅简陋的手绘果实图画。

这可能是欧洲人所见到的第一幅番荔枝图画。另一位西班牙传教士何塞·德·阿科斯塔在1590年出版的《西印度群岛自然与道德史》中也记录了番荔枝的味道和受欢迎程度。西班牙传教士伯纳贝·科博在1629年将番荔枝种子从危地马拉带到秘鲁引种,并在利马种植和销售。

实际上番荔枝早已在秘鲁其他地区广泛种植,哥斯达黎加和中美洲其他国家也进行了驯化和种植。这些早期的记录和引种活动展示了番荔枝在欧洲人的眼中具有重要性,并且揭示了其在美洲社会中的传播和使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番荔枝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并成为人们喜爱的水果之一。英国航海家威廉·丹皮尔(William Dampier)在他记录的《新荷兰之行》(1703年)中详细描述了他在巴西所见的番荔枝。

他描述说,番荔枝的果实呈绿色,在成熟时变为淡黄色。果肉呈海绵状,内部含有许多黑色种子或果核,形状和大小类似南瓜子。果肉多汁,味道宜人且有益健康。番荔枝树能生长到约10或12英尺高,树干短小而树枝笔直向上。他还提到番荔枝在东印度群岛和西印度群岛也有生长。

这些记录不仅提供了番荔枝在热带美洲的早期使用和分布情况的证据,还让欧洲人认识和了解了番荔枝,丰富了他们的饮食文化番荔枝通过欧洲探险家和商人在新旧大陆间的航路上逐步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初期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将番荔枝作为观赏植物在庭院或植物园进行零星引种或小规模种植。西班牙人在16世纪早期将番荔枝种子带到菲律宾,而葡萄牙人可能在1590年之前将番荔枝引入印度南部进行栽培,随后在印度热带地区大规模种植。

17世纪早期,番荔枝传入印度尼西亚,然后传播到越南、泰国和其他亚洲热带地区,以及澳大利亚昆士兰北部、法属波利尼西亚、夏威夷、非洲热带地区、埃及和巴勒斯坦低地等地。在北美洲佛罗里达州的北部到南部以及南美洲巴西的巴伊亚地区也有番荔枝的种植。

番荔枝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

番荔枝是中国种植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的美洲热带果树之一。在福建和台湾等地,由于其果树来自异域,果实外形类似荔枝,因此被称为"番荔枝"。番荔枝果皮上的鳞状突起与佛陀头上的"肉髻"相似,因此也被称为"释迦果""佛头果"

在广东和广西等地,番荔枝也被称为林檎(广东潮州)、唛螺陀(广西)、洋菠萝(广西龙州)。

关于番荔枝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清康熙时期的官员兼学者吴震方所撰写的《岭南杂记》(1705)。

他在书中描述了番荔枝的特点:"果实大如桃,呈青色,果皮像荔枝壳,但并非壳,顶部有类似叶子的突起,果肉为白色,种子为黑色,味道类似菠萝蜜。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上幸杭州,总兵蓝理带来了这种水果"。

该书在描述果实时有一些错误,番荔枝与菠萝不同,果蒂处并无"叶一宗"的特征,并且没有提及果实的来源和途径,即蓝理所带来的果实是当地产的,还是通过海上贸易从国外引入,或者来自广东、福建和台湾?

根据现有史料,番荔枝很可能在17世纪早期由荷兰人引入我国台湾地区,并逐渐形成一定的种植规模。在清朝雍正至乾隆时期修纂的《台湾府志》(1712年)中,番荔枝(释迦果)被介绍为一种特产:"树高过墙,果实大如柿子,呈碧绿色,纹理如释迦头;味道甜腻,成熟期在夏季和秋季之间"。

之后在刘良璧修纂的《重修福建台湾府志》(1741年)和余文仪修纂的《续修台湾府志》(1764年)中,对"释迦果"的定义和特征没有做出改变。在这一时期的台湾地方志中,对番荔枝的来源和果实特征有了更多详细的描述。

大约在1720年,王礼编纂的《台湾县志》中注解说:"释迦果,果实大如柿子,味道甜腻,外观呈绿色,形状类似释迦头,因此得名"。周钟瑄编纂的《诸罗县志》(1716-1724年)中也提到:"释迦果类似波罗蜜但较小,种子自荷兰引入,味道甜腻且微酸,成熟期在夏末和秋初,又被称为番梨"。

1736年成书的《台湾志略》将番荔枝称为佛头果,并描述为:"树叶形状类似番石榴,树高如拳头大小,成熟时果实裂开,外形类似蜂房,每个房间都含有子实,味道甜香美味;子实中有核,也被称为番荔枝"。

牛心番荔枝,又被称为牛心果或牛心梨,在英语中被称为custard apple、bullock's heart和netted custard apple。由于其果实品质较差,常常在嫁接和育种时被用作砧木。牛心番荔枝在17世纪早期被引入非洲热带地区,并在南非成为庭院栽培的果树之一。

威廉·丹皮尔在《新荷兰之行》中记录了巴西和非洲佛得角群岛产的牛心番荔枝,并提到它在热带地区的许多国家都有生长,他在西印度群岛、巴西和东印度群岛都见过这种水果。牛心番荔枝也在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引种,但规模较小,受到的重视程度也较低。

在17世纪早期,荷兰人将其引入我国台湾地区,但其分布范围不及番荔枝广泛,知名度也较低。目前,在我国的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等省区也有零星的栽培。在我国中医药典《新华本草纲要》中,牛心番荔枝被收录,并被描述为味苦、甘,性寒,具有清热止痢和驱虫等功效。它可以治疗热毒痢、痢疾和肠道寄生虫病等疾病。

结论

番荔枝的全球传播与影响是新旧大陆物种交换的重要成果之一。在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开始之前,印第安人已经开始培育和使用番荔枝。番荔枝的果实香甜多汁,营养丰富;果树的皮、叶和种子具有药用价值,在印第安传统医学中用于治疗特定疾病。

欧洲的探险家和商人,特别是西班牙人,了解番荔枝的特点和用途后,通过新开辟的海上航路逐步将其传播到世界各地。由于地域、气候和植物习性的限制,番荔枝的知名度不如菠萝或草莓,并且种植范围相对较小,主要分布在世界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番荔枝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主要的热带水果之一,丰富了人类的饮食和疾病治疗手段。在世界各地,番荔枝常用于水果沙拉,或加入糖和奶油制成美味的混合果汁和奶昔。它还可以用来调味葡萄酒、白兰地、冰淇淋和酸奶,深受消费者喜爱。

从药用的角度来看,现代药学实验证实,番荔枝的根具有治疗急性赤痢、精神抑郁和脊髓骨病的功效;果实则具有治疗恶疮肿痛和补脾的作用。

在中国,番荔枝有着较长的种植历史,种植地区从最早的台湾、广东、广西和福建逐渐扩展到浙江、海南、贵州、云南和四川等省份。随着番荔枝在中国水果市场的崛起,不断增加的经济价值将推动更多优质品种在中国进行试种和推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