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格拉底(Socrates,469~399,BC),哲学家代名词。他认为,哲学即是爱智慧。关于这一点,在哲学笔记开篇《哲学,爱智慧》这一文章中有阐释。
苏格拉底生于雅典的黄金时代,希波战争取得胜利,开明的伯利克里为执政官的雅典强盛而开放,汇集了当时众多思想者。苏格拉底的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
据说苏格拉底容貌丑陋,精神广袤。对物质生活毫不在意,无论严寒酷暑,都身着一件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当他思考问题的时候,往往一站就是一天,一动不动,呆若木鸡。
后来,苏格拉底被控败坏青年,不敬神。他在法庭上慷慨陈词,为自己辩护,坚决不认罪(只要认罪就能免除死刑),随后被全体雅典人判处死刑。关于苏格拉底之死,后面会进行重点叙述。
1/
认识苏格拉底,读下面这20句话:
1、认识你自己。
老莫按:认识自己,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是人这一事实,具有动物本能,亦有人的理智,尤其要认识到自己不是“正确”的代名词;其次要知晓自己的天赋,更要了解自己的局限。
2、未经审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老莫按:这是认识自己的延续,即知晓生活的本来面目。以及,知晓生活的边界和可能性。最重要的是,要审查自己的一切观念。
3、知道的越多,就越发现自己无知。
老莫按:只有手中的火炬够亮,才能照见这世界的荒凉。未知浩瀚如星辰,已知摇曳如烛火。
4、在死亡的门前,我们要思量的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它的重要性。
老莫按:只有手中的火炬够亮,才能照见这世界的荒凉。未知浩瀚如星辰,已知摇曳如烛火。
5、真理有三部分:考查,即求取它;认识,即它已存在;信心,即运用它。
6、人是为了活着而吃饭,不是为了吃饭而活着。
老莫按:物质乃是精神之桥梁。
7、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
老莫按:真正的幸福是能欣然接受简单。
8、许多赛跑的失败,都是失败在最后的几步。跑“应跑的路”已经不容易,“跑到尽头”当然更困难。
老莫按:《道德经》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持守是一件艰难的事。
9、逆境是磨炼人的最高学府。
老莫按:也是毁掉人的绝佳途径,不是每个人都经受得了逆境的。
10、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老莫按:很少有人觉得自己无知,即使有人感觉到自己无知,也不愿意承认。更多人则沉浸在一种发现真相的喜悦中,忘了自己只是个人。
苏格拉底始终记得这一点——记得自己是人,不是神。这个神只是一个象征,是非人格的,它不以与人做交易而存在,它以自身的超越而存在。它象征着灵魂深处的终极完满,是真理的归宿。
苏格拉底最初是不知道“自己无知”这一点的,他总是听别人说,某个人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人,于是他就会前去拜访请教,这些拜访大多不欢而散,因为苏格拉底总是喜欢追问,当追问到最后,这些“智慧的人”再也无法从容不迫的回答问题了。
这些人们口中“智慧的人”无法回答的问题,苏格拉底可以回答吗?想必也有诸多迷惑。因此,这个世界的真相如何,苏格拉底也常常不确定。
当时,雅典有个德尔菲神庙,神庙的女祭司说: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
对此苏格拉底表示怀疑,为什么会这样,他明明感觉自己有很多问题都想不明白,而其他人总是一副什么都知道的样子,为什么自己反而是智慧的呢?
后来他终于明白,神才是无所不知。人不是神,人所知的那些内容,与神相比,完全可以忽略。因此,一个人必须要清楚自己的无知,否则就陷入到一堆摇摇晃晃的知识中忘乎所以了,这会使他离神——真理越来越远。
苏格拉底的无知认识来自两点:
1、深刻的质疑和反思:通过深刻的质疑和反思,才能去想一些常人不去想的问题,才能触及问题的实质,最后发现诸多问题无解;
2、纯粹:只有纯粹,才不会为了思考以外的目的思考,自然也不会遮掩自己思考的结果。只有纯粹,才能谦卑。
苏格拉底的纯粹让其洞见到,这是一个难以理解和言说的世界,那么多大家坚信的知识,都似乎漂浮在空中,极度不稳定。
因此苏格拉底认为,人必须知道自己的无知。如果人们不知道自己的无知,就不会懂得反省,同时会局限在很多自以为“正确”的预设知识之中。
对于认知而言,最悲哀的或许不是原本就不知道,而是出于安全感,坚定地相信某个知识为真,然而它却不是真的。
苏格拉底式的无知,后来被称作“docta ignorantia”,即智慧的无知,是一种对“世界真相”的洞见。
2/
11、告诉我你的朋友,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老莫按:选择朋友和被朋友选择,真正走在一起的必然是互相认同的。
12、人有两耳双目,只有一舌,因此要多听多看而少说。
老莫按:沉默是一生的修行。
13、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
老莫按:但可以找个没人的地方肆意口吐芬芳。
14、好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场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
老莫按:边界感和原则,进退之道。
15、没有人因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
16、美德即知识,愚昧是罪恶之源。
老莫按:苏格拉底有关伦理学的首要命题即是:美德即知识。(真和善是同一的)
他的第二个命题是:正当的知识必然导致正当的行为。(真导向善)
他的第三个命题是:正当的行为必然导致幸福。(善导向美)
关于苏格拉底的伦理学,会在伦理学部分细说。
17、知识在每个人的心中,教师只是助产士。
18、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19、最有效的教育不是告诉答案,而是提问。
20、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老莫按:如果把生命视作一场烈火,你不能替代任何人燃烧,教育所做的事情不是教给学生怎么燃烧才好,不是教给学生所谓的正确的燃烧姿势,教育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即点燃火焰。
以上,是苏格拉底的教育观,这样的教育观跨越2000多年,放在今天,也依然是最卓越的教育观。可见智慧与时代无关,愚蠢也和时代无关。今天的大多数教育者与苏格拉底相比,愚蠢至极——他们不仅无法认识自己的无知,并且视愚蠢为好东西,还逼着学生将这愚蠢复制过去,更为荒唐的是,他们还做到了。
苏格拉底作为哲学家的身份太耀眼,以至于大多数人把他的教育家身份忽略了。
教育不是教授,而是引领学生学会什么。好的教育理念围绕“学习”,主角是学生;差的学习理念围绕“教授”,主角是老师。
作为教育家的苏格拉底认为: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
苏格拉底认为,真理在灵魂深处,生来具足(这一点我倒是不认同的),因此不需要教授,只需要把知识从每个人身体里接生出来即可,因此,苏格拉底把自己比作是“知识的产婆”。这或许和他母亲的职业有关。
他的教学形式和他的生活形式一致,都是追问,或者叫诘问。虽然我个人不认同苏格拉底所说的“知识生来就有”这样的观点,但是他的教学形式我非常支持,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厘清概念,更为关键的一点是:能从语言中把“真相”挖出来。
概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遮蔽性却常常被人忽略,掩埋真相的几种东西中,概念首当其冲,其次是观念,其次是自负。
苏格拉底通过对话的形式帮助对话者厘清一些有关伦理的概念,诸如何谓正义?何谓美德?何谓真诚?何谓真理?何谓美?
他所追求的是洞见“善自身”、“美自身”、“正义自身”,他认为事物的最终目的是“善”,这属于目的论。可以说,苏格拉底的政治主张是通过教育实现的,他的教育方式是进行大量的对话,在广场,在市集,没有固定的场所,没有固定的学生,他自己也不觉得自己是一位老师。
◎ | 牙齿美白可以维持多久?能保持终身吗 | 2024-12-26 10:36:47 |
◎ | 布达拉宫的真实历史 布达拉宫的前世今生 | 2024-12-26 10:21:48 |
◎ | 教你学会怎么收毛孔小窍门 | 2024-12-26 10:06:42 |
◎ | 教你学会美术中树木怎么画 | 2024-12-26 09:52:12 |
◎ | 脸上有斑怎么办?教你祛斑小妙招 | 2024-12-26 09:3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