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乡试第一名叫什么(沉浸式体验广西贡院清朝乡试)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6 09:40:21    

我们春节期间进桂林王城内旅游,当了一回秀才,沉浸式体验了古代广西贡院的清朝“乡试”。在古代如果“乡试”考中,就是可做官的“举人”。

一、清朝广西贡院设在桂林靖江王城

明王朝在桂林建立靖江藩王王府,位于于桂林市独秀峰下现广西师范大学学校舍内。清顺治七年(1650年)为定南王府,顺治十四年(1657年)改建为乡试贡院,即广西贡院。贡院是乡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贡”的意思指的是各地秀才来此应试,就像是向皇帝贡奉名产,贡院最早始于唐朝。

图1、桂林靖江王城的大门

据介绍,按科举制度,参加乡试的考生必须是秀才,地点在各省的贡院。在广西贡院乡试考中的,即是举人。

图2、广西贡院在桂林王城内的独秀峰下

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清朝为268年。全国共开考112科,产生了112位状元。广西因为明清战争结束较晚,加上太平天国战争等影响,只参加了其中的100科考试,从清初顺治十四年(1657),广西恢复科举算起,到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止。


图2、靖江王府里大礼堂现在是国学堂

二、在广西贡院考舍答题体验清代乡试

在桂林靖江王城,复原有一排广西贡院考场,现今恢复原貌的考舍约60余间。广西贡院门口有一副对联:“满腹经纶升贡院 惊神笔墨证雄才”。


图3、广西贡院门口这副对联不知是今人的还是古人的

进入广西贡院,前面一个小广场,有人扮作清代考官大人和差役,宣布考场规则,对考生点名。一名穿长袍留长辫的“秀才”进场,因身上夹带的小抄掉岀,被差役吆喝着押进一旁的木笼囚禁。

图4:主考官宣布考场规则

我们其他“考生”从广场进小门进去考舍,一条约两米宽的走廊,两边是数十间考生考舍,每个考舍独立一间,每间约一两平方米,门口用栏板拦住,考生掀开栏板进去,把栏板放下当应试桌子,栏板右手放有笔墨砚。考生面对走廊,考官在走廊巡视监考。

图5、演绎夹带小抄的考生被关进木笼

资料介绍,清代广西贡院考场有多条胡同,每条胡同内有一条宽约二米、长约三十余米的走廊,走廊一边是墙壁,一边排列著二十多间平顶考舍,每间考舍宽约1.5米,高约2.2米,进深约1.5米;舍内左、右有粉白墙壁,上有瓦顶下铺地砖,唯独前方无门无帘;舍内置平板凳一张、无抽屉平板桌一张,每考舍容考生一名,对号入座。考官不时在各胡同巡逻。

图6、恢复的清代广西贡院考场

我们作为游客体验当年的考试,在门口各自领了张试卷。我进入左边第四间考舍,体验一回古代秀才童生的考试。古代的科举考试单人单舍面对走廊甬道,左右后三面墙,前面盖板当桌,靠背墙一张固定木板当坐椅,考生面对走廊,没有任何可藏匿作弊的地方。比我们现在的同一间教室单人单桌高考,更为严格。

图7、广西贡院的考舍

作为游客的沉浸式体验,发给我们每人一张乡试试题,各自进入考舍答题。试题格式为竖排文字排列,内容和进王城旅游介绍的知识有关。试题为:

图8、身着清朝官服的考官给游客考生发考卷

广西乡试(生员)

亁隆二十五年庚辰科广西乡试题目

(一)靖江王府的天然靠山是“______”,它是桂林的主峰,也是桂林山水文化的地标。

(二)宋朝广西提点刑狱权府事王正功在独秀峰下作诗一首,诗中提出了“______________”的千古名句。

(三)源于靖江王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____”。

(四)三元及第是指乡试、会试、殿试都取得第“__”名。

(五)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状元是“_______”。

图9、“广西乡试”试卷

答卷是古代从右至左竖排版,因而答题也跟着竖写。试卷上的五道题,且内容都是前面旅游中导游讲解介绍过的。每个坐位准备好了毛笔和墨水,我拿上试卷扫了一眼,即把上面题的答案写上:1、靠山;2、桂林山水甲天下;3、拓印;4、一;5、陈继昌。

图10、“老秀才”我的答卷,祈求“范进中举”

古代的考试肯定比我们这种体验严格和考题难得多。古代的乡试分三场,内容是八股文、试帖诗、表、判、论、策等等。试卷要由专人誊写后才交给考官,以防作弊。确定了及格的名单后张榜于巡抚衙门前,此时正值桂花飘香,所以此榜也叫做桂榜。

图11、作为文旅项目,游客想“中举状元”体验是要花钱的,其实“乡试”第一名是叫解元,而不是叫状元。

三、广西乡试通过即是举人可做小官可继续参加会试殿试

我们考完后,考卷放在掀板上,走出来,走过两边都是考舍的长长的考场走廊。到孔庙前,就有两名游客被身着清朝官服的人裹上大红龙袍,头戴红帽,先是进庙祭拜至圣先师孔子,然后在庙门举行中举仪式,大家说“恭喜大人高中”,导游作解说,古代高中摆三天三夜酒席。在游客们的一片嘻笑声中,我们游客们完成了这参加科举考试的乡试体验。

图12、考官宣布“中举”的秀才考生

之后,带着小孩来的家长,纷纷进孔庙拜祀万世师表的孔子雕像,也在雕像左右两边的“三元及第”“金榜题名”的扁额祭拜,以求得成绩优异。


图13、两名游客高中“举人”,红袍加身

举人是参加全省范围的科举考试(乡试)及格后所取得的资格,亦称作孝廉。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因其在秋季故又叫秋闱。乡试由进士出身的各部官员或翰林主考,由各省行政长官担任监考官。


图14、女导游带领游客在向“举人”恭贺

中了举人也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作学官、当知县的机会。虽说举人也可以从政,比如清末四川总督广西西林人广西的岑春煊就是举人出身,他是云贵总督岑毓英之子,1885年考取举人,以恩荫入仕。不过,一般来说,进士的前途更大――常话说:“非翰林不入内阁”。所以,只要当上了举人,都会努力去考进士求功名。

图15、孔庙里的万世师表孔子像

按照清朝的科举制度,三年举行一次乡试(恩科另设)。中举人者,各省均有定额。广西的定额,时有增减,道光以后,稳定在45人左右。科举制度又规定,只有举人才能进京参加会考。进京赶考的举人中,先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平均每20人中取名贡士,贡士再经皇帝主持的殿试(有点像复试的性质)后,以成绩分三甲。

图16、小女孩在“金榜题名”“独占鳌头”的签名纸上认真签名

在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共分为三个等级,即一等、二等和三等,其中,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都叫进士。一甲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和第三名(探花),一甲的前三名在科举考试中是最高荣誉,通常被赐予进士及第的称号,而其他通过考试的考生则根据他们在考试中的具体名次被授予不同的进士出身或同进士出身的称号。这些称号虽然只相差几个字,但在古代社会中代表了考生的不同成就和未来的仕途前景。

图17、“桂州学”门牌

四、从广西贡院考出去的举人和进士桂林府占了一半

清代在这座广西贡院里,一共举行了100场乡试。

如果以平均数统计,广西每次中进士举的人数应该是2-3名。但在整个清朝的科举中,广西中进士第的达585人,平均每次约6人,超过平均数一倍。这585人中,有298人是桂林府人,超过广西中进士第人数的一半。在清代乡试中,广西共有5075人中举,桂林府就占了2516人,几乎达到总数的一半。100名解元中,桂林府人占了64名。

图18、桂林王城的“三元及第”门楼(鱼观天下图)

共获4个状元。以各省获状元数排名,广西所取得的状元数量排在江苏、浙江、安徽、山东之后,列全国第五位。如果以“府”为单位进行状元排列,昔日桂林府当然有骄傲的本钱――广西的这4个清代状元全是桂林人,其中一位桂林临桂人陈继昌还是清朝两位“三元及第”获得者之一,是连中乡试第一名解元、礼部主持会试第一名会元、殿试第一名状元的“三元及第”。而生于广西宜州的北宋大臣冯京是广西最早的一位“三元及第”者。

图19、“三元及第”临桂人陈继昌

设在王城内的广西贡院,实在是广西科举教育的福地,在促进广西尤其是桂林的教育方面,作用确实不小。桂林在清代广西科举史、甚至中国科举史上的份量也实在不轻。

如果我作为古代的读书人,作为桂林临桂人,能不能像先贤那样,通过这广西贡院的乡试呢?沉浸式体验出来,回头再望望复原的广西贡院,仰视广西贡院内一座门楼写临桂人才荟萃的对联:“ 一县八进士 三科两状元”不禁令人肃然而立。

图20、这里的横批和对联为:“蟾宫折挂 一县八进士 三科两状元”应该是指我的家乡临桂县(区)在古代的科举业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