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新中国百名英模人物郑律成简介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3 09:23:17    

新中国英雄模范人物郑律成,音乐界永远的丰碑,被称为“军歌之父”。

2019年,郑律成被中宣部、中组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也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郑律成,著名作曲家。1914年出生在朝鲜全罗南道光州杨林町一个贫苦家庭。原名郑富恩,后因酷爱音乐,改名律成。他的父亲是个爱国者,他的三个哥哥先后为朝鲜和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1933年春,郑律成和一批朝鲜爱国青年来到中国,进入朝鲜在华抗日团体开办的南京“朝鲜革命干部学校”。毕业后,他一边在南京、上海等地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音乐。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郑律成怀着满腔热情,于1937年10月奔赴延安,先后入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1938年起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音乐指导、鲁迅艺术学院声乐教员。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5月,郑律成参加了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聆听了毛泽东主席的教导。1942年8月,郑律成被派往太行山八路军总部工作,任华北“朝鲜革命军政学校”教育长。1944年1月回延安。

郑律成经常深入抗日前线,创作了大量反映抗日军民斗争生活的音乐作品。1938年4月间,他创作的歌曲《延安颂》一经问世,就由延安迅速传遍全国,对许多进步青年奔赴延安投身革命起了直接的鼓动作用。1993年,《延安颂》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永载中国音乐史册。1939年秋,他同公木合作完成了《八路军大合唱》,其中的《八路军进行曲》和《八路军军歌》成为广为传唱的人民军队战歌。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进行曲》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歌词略有改动。

抗日战争胜利后,郑律成返回朝鲜工作,历任朝鲜劳动党黄海道委宣传部部长、朝鲜人民军俱乐部部长、朝鲜人民军协奏团团长、朝鲜国立音乐大学作曲部部长等职。在此期间,他谱写了歌颂朝鲜人民斗争和中朝友谊的《朝鲜人民军进行曲》《中朝友谊》等许多作品。

1950年回到中国,随即加入中国国籍,定居北京,先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中央歌舞团从事音乐工作。他深入工厂、农村、边防,足迹踏遍了中国大地,到处寻找新的创作原料,为工农兵创作,谱写了大量的音乐作品。

数十年间,郑律成谱写了360余首(部)不同形式、体裁的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以淳朴简练的语言、铿锵有力的节奏、庄严豪迈的曲调,深刻地刻画了人民军队的形象,表现了人民军队一往无前的战斗风格和排山倒海的气势,如进军的号角,伴随着人民军队成长壮大和人民战争胜利的历程,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力量和政治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1988年7月25日被中共中央军委正式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公木和郑律成在延安相识,两人惺惺相惜,决心为八路军写一部大合唱。公木每写成一篇歌词,郑律成就拿去作曲。他们完成的歌曲中,一首《八路军进行曲》几经传唱,后来改名《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近代中国朝鲜族作曲家郑律成(정율성),原名郑富恩,出生于韩国全罗南道光州,毕业于鲁迅艺术学院,近代中国朝鲜族男作曲家,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继聂耳、冼星海之后又一位杰出的优秀作曲家、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事业的开拓者,被誉为“军歌之父”。

1933年,郑律成来到中国首都南京参加朝鲜人的抗日革命组织“义烈团”,开始了一边革命,一边学习音乐的生活。1939年,创作《延安颂》并一举成名;同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期创作的《八路军进行曲》被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1950年,正式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定居北京。1976年12月7日,因病于北京逝世[3]。2009年,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代表作品有《延水谣》《朝鲜人民军进行曲》《兴安岭组歌》《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曲》等歌曲、《我们多么幸福》《星星歌》等儿童歌曲、歌剧《望夫云》、大合唱《兴安岭上雪花飘》等。

郑律成的妻子是原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先生秘书丁雪松,女儿是音乐家郑小提。延安是中国人民的灯塔和希望——朝鲜音乐家郑律成的《延安颂》就诞生在这里。

郑律成小时候,郑律成患有口吃,被发现有音乐天赋后开始学习小提琴。1919年,光州爆发了反对日本殖民统治的“三一运动”。郑律成在父亲和兄长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产生了浓烈的抗日情怀。

1933年,郑律成的三个哥哥先后为朝鲜和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郑律成随着一批进步的朝鲜青年来到中国,进入朝鲜在华抗日团体开办的南京“朝鲜革命干部学校”学习,并参加朝鲜革命组织“义烈团”、“朝鲜民族解放同盟”等抗日组织。

1936年,郑律成经罗青介绍加入抗日救亡组织”五月文艺社“,并任理事。同期谱写了自己的处女作《五月之歌》。

1937年“七七事变”后,郑律成结识了冼星海,并与其长期合作,出电影歌曲、灌制唱片。同年10月,郑律成怀着满腔热情奔赴延安,先后进入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

1938年,郑律成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音乐指导、鲁迅艺术学院声乐教员。随后郑律成创作了大量的革命歌曲:《延安颂》《延水谣》《保卫大武汉》《生产谣》《寄语阿郎》《十月革命进行曲》《八路军进行曲》等等[5]。

1939年1月,郑律成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年8月,郑律成被派往太行山八路军总部工作,任华北朝鲜革命军政学校教育长。

1943年,郑律成曾一度参加过武工队的战斗生活。他转战在河北元氏、赞皇一带,曾冒着生命危险机敏地越过敌人的封锁线进入敌后,用石灰在墙上写抗日标语,教儿童唱抗日歌曲[1]。

1944年1月,回延安。抗战胜利之后,按照上级命令精神,朝鲜革命军政学校当即宣告停办,全体人员均按义勇队编制准备进军东北,郑律成与夫人丁雪松奉命将随队回到朝鲜。

1945年,回到朝鲜后,郑律成历任朝鲜劳动党黄海道委宣传部部长、朝鲜人民军俱乐部部长、朝鲜人民军协奏团团长、朝鲜国立音乐大学作曲部部长等职,为朝鲜军民谱写了《“8.15”颂歌》《朝鲜人民军进行曲》《朝鲜解放进行曲》《歌颂新中国》,大合唱《图们江》《东海渔夫》等十余部作品。由于郑律成出色的工作,朝鲜人民会议、人民委员会、文学艺术总同盟等机构,先后4次向他颁发金日成等同志签发的奖状与奖金。

1948年,荣获“共和国模范劳动者”称号。

1949年初,郑律成与夫人调到中国东北行政委员会驻平壤商业代表团任代表,党的关系也由朝鲜劳动党转回中国共产党。同期郑律成被调离人民军,安排到朝鲜国立音乐大学当作曲部部长。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在周恩来总理的批准下,郑律成同妻子回到中国,并加入中国国籍。后被分配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工作。12月,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创作组的成员,郑律成和刘白羽、欧阳山尊、凌子风、李瑛等人一道去了朝鲜。他和刘白羽合作写了《歌唱白云山》,他和魏巍同志合作谱写了具有浓郁朝鲜风情的《亲爱的军队亲爱的人》,并与欧阳山尊同志合作谱写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曲》和《志愿军十赞》。

1956年,郑律成调到中央乐团(现中国交响乐团)创作室作曲至去世。他深入工厂、农村、边防,足迹踏遍了中国大地,到处寻找新的创作原料,为工农兵创作,谱写了大量的音乐作品。

1957年,郑律成为完成歌剧《望夫云》的创作,曾多次奔赴云南,深入到白族人民中收集民歌民谣和曲调,终于把《望夫云》搬上舞台,受到各界好评。

1961年,郑律成对流传在中国民间孟姜女的故事发生深厚的兴趣,约路工一起三下江南,到苏州民间去体验生活,当路工赶写出《孟姜女》脚本后,又深入到民间去听民歌,听评弹,看苏剧,但后来由于“左”倾错误干扰,而未能完成这部歌剧作品。1976年12月7日,郑律成于北京逝世,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主要作品

歌曲

《延安颂》《延水谣》《八路军进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朝鲜人民军进行曲》《兴安岭组歌》《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曲》《十六字令三首》《娄山关》等

儿童歌曲

《我们多么幸福》《星星歌》等

歌剧

《望夫云》等

大合唱

《兴安岭上雪花飘》等

人物评价

郑律成不仅是抗日战争时期给亚洲带来希望的音乐家,也是用音乐提倡和平的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家。(中国驻韩文化参赞、驻韩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朱英杰 评)

他是当代继聂耳、冼星海之后,又一位杰出的优秀的作曲家,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原国家副主席王震 评)

郑律成是我们团的作曲家,他创作了中朝两个国家的军歌,反映了中、朝、韩3个国家人民的共同心声,被3个国家的人民所纪念,这在作曲家中是举世无双的。(中国交响乐团团长关峡 评)

郑律成同志是一位将自己的生命与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结为一体的革命家。人民是不朽的,律成同志的歌曲也是不朽的。(中国著名词人乔羽 评)

人物纪念

郑律成音乐节。2005年11月11日,韩国光州市举办第一届光州郑律成国际音乐节来纪念中国著名作曲家郑律成。

郑律成纪念馆。2009年4月,人民音乐家郑律成纪念馆在哈尔滨市道里区友谊路233号建立,展示了人民音乐家郑律成六十二载革命音乐人生。

展馆总面积1350平方米,分为开篇、动荡年代、延安岁月、友谊之旅、情系黑土、时代歌者、根植祖国、结束共8个展厅,收藏、展出500余件实物展品和近千张珍贵照片。

纪念电影。1989年,朝鲜二八艺术电影制片厂摄制《音乐家郑律成》,这是一部以郑律成同志的形象为典型的电影。金正日同志亲自部署,特派朝鲜人民军最优秀的作家、“人民奖”获得者吴惠英来中国搜集材料创作剧本。朝鲜二八艺术电影制片厂用时3年拍摄完成大型彩色故事片《音乐家郑律成》,该片自1992年上映以后在朝鲜各地迄今久映不衰。

2002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走向太阳》,讲述了郑律成年少时热爱音乐,却由于日寇横行,被迫参加抗日活动并学习音乐,成长为一名军旅作曲家的故事。歌颂了郑律成热爱和平,反对日本侵略以及为人民、为进步而歌的高尚情操。

2014年7月,韩国光州国际电影节组织委员会31日表示,为了纪念音乐家郑律成诞辰100周年,该委员会将与北京电影学院共同制作以郑律成为题材的电影。该片的制作成本达1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602万元)。为此,韩中双方于8月29日在位于韩国光州市的全南大学召开“韩中电影论坛”,以“韩中合作拍摄电影的现状及展望”为主题展开讨论。

2015年3月,北京海晏和清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和韩国(株)同成制作所合作拍摄《青年郑律成》。

郑律成碑文。2013年,中国著名词人乔羽在“郑律成碑文”中写道:“……抗日战争之初,律成到延安不久便写出了《延安颂》,这首歌曲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鸟儿,迅即从延安飞到各个解放区,飞到全中国,飞到海外各地。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我们的队伍中有一代人便是唱着这首歌,热血沸腾、义无反顾地奔向革命圣地延安的……”


相关文章